借回家一閱
跟我之前的認知有出入但也頗有意思
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
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
<論語,為政篇>
如果以論語內孔子留下的話語來解釋
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,不知禮,無以立也,不知言,無以知人也。
<論語,堯曰篇>
所以孔子三十 的時候才對禮有深刻的了解。
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
<論語,子罕篇>
也就是孔子到四十的時候才認為他的思慮夠清楚,遇事而不感到困惑。
不怨
<論語,憲問篇>
孔子到了五十一歲時才出仕,前半生的困頓及不被賞識讓他依然能不怨天,不尤人,終於得到機會來施展他的才華,揮舞他的天命。
但只做官五年,又開始顛沛流離,周遊列國而未被重用,所以到了六十歲,孔子有這樣的體悟,不論甚麼樣的話都聽得進去,是謂"耳順"。
到了七十一歲時,顏回四十歲先他而去,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車來替他兒子買棺材安葬顏回。按照周代關於喪葬的禮儀規定,天子要用二槨五棺,諸候用一槨三棺,大夫用一槨二棺,士用一槨一棺。因此孔子認為不妥,說:「顏回和孔鯉雖有才與不才的分別,但對我們來說,也都是自己的兒子呀!孔鯉死的時候,也只有一層棺而沒有外槨。我總不能徒步走路而把車子賣了替他買槨,因為我曾經位居大夫的行列,照禮是不可步行的。
只有當所有的規矩已融入生命的血液,才能做到這樣的從心所欲,看似平易,卻是孔子千錘百煉後的一生,留給後人認知的人生旅程。
吾十有五而志於學
三十而立
四十而不惑
五十而知天命
六十而耳順
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