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

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

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出自《佛說老女人經》

過去,佛陀住在維耶羅國(或譯「墮舍羅國」)一處稱為「樂音」的地方。當時,有八百位比丘菩薩與佛同在此地。一日,有一位貧窮的老婦人前來拜見佛陀,她到佛前恭敬地頂禮佛足,並請求佛陀慈悲開示。

佛陀慈悲應允:「好的!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。」老婦人問:「世尊!請問生從何來,到何處去?老從何來,到何處去?病從何來,到何處去?死從何來,到何處去?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從何而來,到何處去?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從何而來,到何處去?地、水、火、風從何而來,到何處去?」

佛陀讚歎老婦人:「善哉!」隨後回答:「生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;老、病、死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地、水、火、風……一切無所從來、亦無所去,就如同兩根木頭互相摩擦,生出火來,點燃了木頭;當木頭燒盡,火便滅了。」

佛陀問老婦人:「那麼,這火是從什麽地方來,到什麽地方去呢?」老婦人回答:「因緣聚合,火便生起;因緣離散,火便滅盡。」

佛陀點頭道:「一切萬法亦皆如此,因緣聚合而成、因緣離散即滅,無所從來、亦無所去。眼根所見,能分辨顏色的是意識,所以,意識即是色法,二者都是因緣聚合而成、因緣離散即滅,沒有永恆存在的自體,皆是空性。譬如,鼓之所以能發出聲音,也是眾緣和合。鼓有鼓框、鼓面,因有人手持鼓棒敲擊鼓面,才能發出聲響。鼓聲不是從鼓框而生、不是從鼓面而生,也不是從鼓棒或是人手而生。聲音本身並沒有永恆存在的實體,其性為空。

一切萬法也是如此,因緣和合所生,緣生緣滅,無所從來、亦無所去。譬如畫家,先準備好畫板,調和顏料後,便開始在畫板上色,最後完成一幅畫作。這幅畫不是從畫板生出的,也不是從畫家的手生出,而是畫家運用畫板、顏料,再經由自己的手所完成的畫作,是因緣聚合產生的。生死也是如此,不離因緣之法,無論是因造罪而墮地獄,或因修福而生人天,都沒有永恆存在的自體,這就是空性。只要了達空性之理,就不會執著虛妄的世間萬象為恆常、實有。」老婦人聽聞佛陀的開示後,豁然開解,得法眼淨。

侍者阿難向佛請示:「這位老婦人是什麼樣的因緣,因聽聞佛陀的開示而開解悟道?」佛陀告訴阿難:「這位老婦人,是我前世發願學道時的母親。」

阿難又問佛:「那麽這位老婦人為何今生會如此貧窮困苦呢?」佛說:「過去拘留孫佛時,我想要出家修行,當時母親因愛戀我而不肯讓我去出家。我滿腹愁憂,一整天都吃不下飯。她因為障礙我修道的緣故,五百世投生人間,皆貧窮困苦。然而,她今生壽盡將往生阿彌陀佛淨土,經六十八億劫成就佛道,佛號波犍,國名化華,彼土之人衣食豐足,如忉利天,人民壽命長達一劫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老婦和阿難尊者,以及在旁的諸菩薩、比丘僧,諸鬼神、天龍、阿修羅等皆大歡喜,作禮而去。

XXXXXXXXXXXXXXXX

夫妻相處不也是如此


如聖嚴法師所言


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,

明白「緣散則散,緣聚則聚」的道理,


愛、恨便能在這一念之間轉變、釋懷


即使在愛情的兩人世界中,每個人都還是獨立的自我,


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,每個人都怕別人變成自己的負擔,


如果不能夠獨立,只想要依靠或是指望另一半,就會成了對方的包袱。


從佛法的觀點來看,只要有心,就都不是真心,要「心無所住」,


心中無物、無心,那才是「真心」。


所以說,佔有心、依靠心、期待心,


都不叫「真心」,而是「煩惱心」。


古人說「相敬如賓」,雖是老生常談,


卻是能夠維繫長久愛情的真正智慧。


如果想避免吵架、誤解,或者是想消融不斷的期待、要求,


在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時,


不妨以尊重的心態,心悅誠服、歡歡喜喜、


平平靜靜去面對、解決,心中的糾結,其實在當下都能即得化解。


愛情裡的關係,並不是在互相執著、糾纏和佔有,而是互相的貢獻、成長和學習。


能夠互相關懷、照顧、包容,不去彼此計較、相互猜疑,


多溝通,並相互信賴,才能成為菩薩伴侶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